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导向、内容实质和价值旨归上都有着高度的契合点。这决定了红色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宝库”和“有效载体”。吕梁学院依托革命老区优势、扎根红色土壤办学,立足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用心挖掘红色资源,用情激活红色基因,用力传承红色文化,将红色文化多维度融入思政教学中,形成了思政课教学新特色。
一、挖掘红色资源,搭建思政教研平台
吕梁红色的核心是吕梁精神,吕梁精神是吕梁学院办学的精神根基,也是吕梁学院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学校坚持以吕梁精神立德树人为宗旨,以培育时代新人为目标,以赓续红色血脉为动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 “把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指示,建立了吕梁精神研究中心,为挖掘红色资源,研究吕梁精神搭建了平台。
学校党委副书记刘自强牵头组建研究中心团队,承担了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高等学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负责主编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百年史话》第四卷吕梁精神的编写工作。为了完成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团队赴晋绥根据地当时所辖的晋西北、大青山档案馆、红色纪念场馆、党史研究院搜集资料、拍摄图片,征集专家意见和建议;经省党史研究院专家把脉论证,在原有吕梁精神内涵的基础上,搜集了大量相关史料和支撑论证材料,概括出“对党忠诚,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无私奉献” 16字的精神内涵,按时完成了书稿的编写工作。2020年12月,在吕梁市委宣传部、吕梁市委讲师团举办的“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理论研讨会征文活动中,吕梁精神研究中心成员提交的文章6篇获奖,学校已成为吕梁精神与吕梁红色文化的重要研究和传播基地。
团队负责人薛金莲教授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走访红色场馆,访谈老红军、抗战老兵、革命后代,潜心致力于红色资源的挖掘、研究,编著的《红色吕梁故事》由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红色吕梁故事》收集整理了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党忠诚,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52个感人故事,其中含大量首次披露或鲜为人知的史实,被学生们称为“党史学习的现场版教材”,成为思政课教学的的辅助读物。
团队成员多次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红色资源调查研究,形成吕梁红色旅游发展,吕梁红色资源利用和保护,吕梁革命英烈纪念设施调查等研究报告;依托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带领学生查阅档案,走访亲历者,形成吕梁抗美援朝老兵、吕梁小三线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吕梁英模、赤脚医生、胡兰班班长等丰富的口述史料。这些举措不仅为深入开展吕梁精神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可厚植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都是有效的途径。
二、运用红色资源,丰富思政教学内容
为了把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吕梁学院充分运用、激活红色资源,并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四史”教育中,发挥了明显作用。
首先是开展专题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研团队先行先试,不仅尝试“吕梁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专题教学,而且把吕梁红色资源,穿插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教学环节,进行小专题教学。比如第四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讲到党的早期组织及其创始人李大钊、陈独秀,即时融入吕梁“三杰”,即山西党团创始人高君宇、贺昌、张叔平的生平及历史贡献;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讲到共产党开辟领导的19块敌后抗日革命根据地时,自然地融入晋绥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脉络及地位、晋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等内容;第七章“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讲到和谈破裂,内战硝烟时,融入“四八”烈士黑茶山遇难事件,怕死不当共产党员的刘胡兰事迹。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任课教师积累了丰富的红色文化知识,能熟练地、恰到好处地运用地方红色资源开展教学,进行学术研究。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大大增强,对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伟大吕梁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党史的学习实现了从宏观到微观,由书本到实践的转化,通过学习、认识、转化,能自觉地传承、弘扬红色文化,能自觉地结合专业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踊跃参加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红色赛事。
同时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将红色资源运用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运用红色资源,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吕梁学院思政课实践改革的亮点和特色。根据《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等文件相关要求,在思政实践课教学单独设置学分、学时,进课表、进教室的前提下,逐渐形成有主题、有方案、有展演、有总结的“四有”模式,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总结、提炼,固化、优化,最终形成任选红色认知+必选红色传承的实践模式。
红色认知包括红色经典名篇选读、红色经典影片观评、讲吕梁英烈故事、爱国主义主题演讲、红色纪念场馆考察,吕梁山红歌比赛等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学生根据专业特点、个人兴趣、社团性质,自由选择任选项目。红色传承主要是围绕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纪念日、国家节庆日,论证设计、组织竞赛、展演的专题活动。2020年围绕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吕梁学院依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团队,开展“铭记保家卫国历史、弘扬抗美援朝精神”的专题报告及系列活动。在专题报告中薛金莲教授充分运用吕梁抗美援朝的档案史料和部分抗美援朝亲历者口述史料,并邀请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抗美援朝荣立三等功87岁的老兵郭成义为学生作了生动讲述。2021年围绕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开展党史知识竞赛活动和“用我初心,向党汇报”红色作品展示。美术专业、学前教育的学生利用专业特长,在认真研读读本,反复构思的基础上,用笔描画、用纸剪裁出革命战争年代吕梁英雄儿女的光辉形象,如“油灯下的女人”“红色娘子军”“抗日奇侠蒋三” “地雷大王李有年”等。学生积极性高、参与度高、满意度高。设计制作红色作品的学生纷纷表示,这样的作业形式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通过学习红色故事,构思作品,再用手工制作出来,学生既能够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在红色熏陶中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汲取奋进力量。又能深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从革命事迹和英雄人物中感受到催人奋进的红色基因和力量源泉,实现了思政教育和专业技能的同步提升,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获得感、成就感。
三、活化红色资源,提升思政教学实效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先后到延安、井冈山等革命圣地考察,反复强调让红色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学院党委引领思政课教师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精神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充分认识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的重大意义,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坚定理想信仰,养成浩然之气,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凝聚起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聚焦到高等教育本身“人”的培养方面,为思政工作聚势赋能。
用活红色资源,需要盘活资源,把红色资源融入到、渗透到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社会实践、学生见习实习等各个方面。吕梁学院立足吕梁、立足三晋大地,将吕梁精神作为立德树人的优质资源和宝贵财富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需要打破机构不隶属、不关联,管理条块分割的瓶颈,建立资源共享、共用共建的大思政格局和思政教育资源库,构建基于红色资源转化和融入大中小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体系,在深化、升华、创新吕梁精神育人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强化吕梁精神特色课程,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建设,以实现思政课程和其他各类课程建设的同频共振,同行同向, 帮助、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 做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坚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用活红色资源,需要创新形式,利用新载体。随着大数据、5G、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影像等的广泛运用,思政课教学赋能红色基因的传承,可开发 VR虚拟仿真思政课堂,让历史场景和革命故事更加鲜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政课教师要将传统思政教育方式与新兴媒体相融合,开发线上红色学习资源,构筑立体化、特色化的“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还可以举力打造红色新媒体矩阵,让红色旗帜在高校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云课堂上高高飘扬。有效打破传统线下单一教育模式,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用活红色资源,需要拓展“空间”,思政课堂可以走出校园,到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基地投影沙盘、多点触摸、多媒体故事墙、互动走廊、触摸查询演示系统、互动橱窗、环幕影院等,将一个个红色故事、英雄人物立体化、生动化展现,使学生在沉浸式的视听体验中,触动心灵,汲取精神养分。同时还可策划专题活动,开展直播、短视频大赛,激发学生的能力和热情,让红色精神直抵内心,成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
本文系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思政课2020JGZ009)、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2020zaazax100)成果。(薛金莲,作者系吕梁学院教授)